欧易

欧易(OKX)

国内用户最喜爱的合约交易所

火币

火币(HTX )

全球知名的比特币交易所

币安

币安(Binance)

全球用户最多的交易所

建筑生必知的古典建筑帕特农神庙罗马斗兽场古典杰作为何经久不衰

2022-11-30 11:56:01 2247

摘要:以下文章来源于DSC设计罐头 ,作者DSC设计罐头DSC设计罐头.由UBC,多伦多大学建筑、景观、城设专业毕业生组成,专注加拿大设计教育。致力于传播加拿大设计资讯,传授院校申请经验,分享行业内幕。为学生和从业者提供一站式的设计专业申请和求职...

以下文章来源于DSC设计罐头 ,作者DSC设计罐头

DSC设计罐头.

由UBC,多伦多大学建筑、景观、城设专业毕业生组成,专注加拿大设计教育。致力于传播加拿大设计资讯,传授院校申请经验,分享行业内幕。为学生和从业者提供一站式的设计专业申请和求职指导服务。


+++ 尼姆遗迹,油画,1789 © artincontext.org


古典建筑(Classical Architecture)在西方建筑史这一语境下基本指代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后3世纪的古希腊和古罗马建筑,几乎可以视作是西方建筑的基石,古典建筑标志性的横梁竖柱和对立面二维空间的重视对后世建筑的影响是无法忽视的。


从文艺复兴时期到后现代主义,每当建筑师想从古建筑中汲取灵感,以古希腊古罗马建筑为代表的古典建筑总会被视作“丢失的理想建筑”,作为议题反复讨论。比如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所著的《建筑十书》,又比如后现代主义大师文丘里设计的消防站所体现的对称,十字等古典建筑的特征,可见古典建筑在整个建筑史中举足轻重的位置。


今天我们就集中盘点五座建筑生不可不知的古典建筑,看看这些古典杰作是如何屹立千年而经久不衰的。


+++ 《建筑十书》,维特鲁威 © amazon.com


+++ 文丘里设计的印第安纳州哥伦布市4号消防站与教堂立面对比 © tumblr.com


+01. 帕特农神庙 Parthenon

卡里克垃特,希腊,公元前432年


帕特农神庙是古希腊祭祀雅典娜女神的神庙,建于马拉松战役结束后不久用来取代在战争中倒塌的旧神庙。建筑师卡里克垃特和雕塑家菲迪亚斯在古希腊城邦政治家伯里克利的指示下共同完成了帕特农神庙的设计与建造,神庙坐落在古希腊卫城(Acropolis)山顶,坐西朝东,由46根多立克(Doric)柱环绕,是现存最完整的多立克柱式典范。


+++ 帕特农神庙立面和石柱的视觉矫正 © pinterest.com


从人视角的高度观察帕特农神庙会觉得神庙的建造横平竖直,十分精准,但实际上神庙从地基开始便微微拱起,包括柱身,屋顶都相应地逐渐变形,从而矫正因其巨大尺寸而造成的视觉变形,让神庙“看起来”非常平直。这种变形是非常微妙的,且是当时的建造者们刻意为之的,足见千年前古希腊建筑师的技艺之高超,和对细节,视觉,比例令人惊叹的研究。


同时也不难发现古希腊建筑的重点通常在对于立面表现的研究和雕刻,与现代主义建筑强调内部三维空间和动线非常不同,因为古希腊时期的神庙通常不对外开放,普通民众只能在神庙外部朝拜,因此神庙的外部表现是重中之重。


+++ 帕特农神庙 © uol.com


+02. 厄瑞克忒翁神庙 Erechtheion

穆内西克莱斯,希腊,公元前406年


与帕特农神庙同样坐落在古希腊卫城,厄瑞克忒翁神庙同时供奉着智慧女神雅典娜和海神波塞冬,相传雅典的第一任国王科克洛普斯的陵墓也在这座神庙周围。虽然厄瑞克忒翁神庙也是有古希腊政客伯里克利下令建造的,并且神庙中的雕塑,包括最具代表性的女性雕塑石柱,也是有雕塑家菲迪亚斯创造的,但是这种神庙无论是平面还是剖面都比其他同时期的神庙要复杂很多,也不似其他神庙那样高度对称。


特别是神庙的北侧和西侧地面要比东侧和南侧低将近一倍,且神庙的两个主门廊,一个在西北角,一个在东南角,分别以爱奥尼亚柱式和6个巨型女像柱。一种说法是传说中雅典娜与波塞冬为了争夺雅典保护神之位时分别创造的橄榄树和盐水井都在这座神庙附近,因此为了不干扰这些“圣物”,神庙的设计也随之调整。当然也有历史学家认为现存的厄瑞克忒翁神庙只是曾经雅典卫城宗教建筑群的一部分,因此孤立来看与典型的古希腊建筑存在差异。


+++ 厄瑞克忒翁神庙女像柱 © greeceholidays.info


+03. 赫菲斯托斯神庙

Temple of Hephaestus

希腊,公元前415年


赫淮斯托斯神庙位于古希腊卫城的阿格拉,即古希腊的商业中心,神庙内供奉的赫菲斯托斯是古希腊神话中的雕刻艺术之神,因此古时候神庙周围曾聚集着很多艺术家和手工艺人。


+++ 赫菲斯托斯神庙 © ctrip.com


这座神庙虽然相比较前面的两座神庙体量要小很多,但却是现存最完整的古希腊神庙,因此被视为19世纪希腊复兴主义建筑的重要参考之一。苏格兰考古学家和建筑师James Stuart在他的著作《Antiquities of Athens》一书中详细分析了这座神庙的平面,立面和剖面,并于1758年在Hagley公园里复原了这座神庙,此后以赫淮斯托斯神庙为蓝本设计的希腊复兴主义建筑不胜枚举,包括但不限于住宅,教堂,图书馆等。其中最大胆的版本要数William Wilkins在1804年设计的Grange Park住宅,Wilkins参考了James Stuart的著作,设计的住宅正立面继承了赫淮斯托斯神庙恢弘的多立克柱,尺寸甚至比神庙的原版门廊还要大。


+++ 以赫菲斯托斯神庙为蓝本设计的Hagley公园©classicist.org


+04. 罗马斗兽场 Colosseum

罗马,公元后70-80年


古罗马斗兽场占地面积约2万平方米,平面呈椭圆形,长轴方向约188米,短轴方向约156米,高约57米,可同时容纳约9万民观众在这里观看斗兽或奴隶角斗。斗兽场这种建筑形态源于更古早的古希腊剧场,当时的剧场通常依山而建,观众席随着山坡逐渐升高,之后随着建造技术的革新,古罗马人将两个半圆的剧场合在一起形成了像古罗马斗兽场这种椭圆形的露天剧场。


+++ 古罗马斗兽场 © 2008php.com


今天的古罗马斗兽场虽然只剩了一幅骨架,但也不难看出其曾经的恢弘和复杂的结构。斗兽场的观众席由三层混凝土制的筒形拱组成,每层80个拱,根据复原的古罗马斗兽场图可以看到每个拱内都有一做人物雕像。此外,罗马斗兽场设置了几十个出入口,即使9万人同时出入也不会造成拥堵,这种入场方式时至今日依旧沿用在很多大型体育馆的设计中。因此古罗马斗兽场的艺术性,历史意义和结构上的创新也经常成为后世建筑师的灵感源泉。


建于1942年的意大利文明宫,也称方形斗兽场,坐落在墨索里尼规划的EUR新区,曾是1942年世博会的主场馆,后因法西斯政权倒台而一度被空置,直到2015年作为奢侈品牌Fendi总部再次被启用。设计师Giovanni Guerrini, Ernesto Bruno La Padula和Mario Romano致敬古罗马斗兽场这个古罗马帝国最重要的标志,提取其中最重要的拱门结构,用最纯粹的材料和体块衬托立面上比例及其精准和谐的平面图形,可谓是法西斯美学最登峰造极的代表作之一。


+++ 意大利文明宫也称方形斗兽场©weibo.com


+05. 万神殿 Pantheon

罗马,公元前27年


现今位于意大利罗马的万神殿最初建于公元前27年的罗马帝国,当时的罗马帝国南征北战,每征服一块新的领地就将当地的神灵纳入自己的宗教系统,万神殿为了供奉诸位神明而修建也因此得名。不过最初的万神殿仅在修建后80余年就遭遇了一场大火,只剩下了如今正面门廊的部分,直到公元后125年,当时的罗马皇帝哈德良主持修建了如今万神殿后部的圆形部分。万神殿代表着古罗马帝国宗教和政治上的鼎盛,也体现了古罗马文明令人赞叹的建造技术和建筑审美。


+++ 万神殿 © 2008php.com


+++ 万神殿穹顶内部©weibo.com


这座被高傲的米开朗基罗称为“天使的设计”的建筑,其穹顶的厚度从地面处的6米逐渐过渡到顶端的1.5米,建筑材料主要由灰浆和火山灰混合而成,且在穹顶的不同部位混合的比例略有不同。逐渐递减的穹顶厚度减轻了穹顶的重量,因此穹顶下即使没有任何支撑也可以让万神殿历经千年而不倒。此外穹顶的内壁立面被划分为5排,每排28个向内凹陷的方格让墙壁厚度的递减更加自然,也让穹顶内部形成了一个天然的聚声器。


最初每个方格内都放着一朵青铜制的玫瑰花,日光随着时间和节气的变化,透过穹顶最顶端的圆形开洞照射在不同的方格中的玫瑰,仿佛是神明与人间交流的桥梁。这种以光为媒介的手法也为后世诸多的建筑大师带来灵感,比如日本建筑师安藤忠雄就曾在万神殿坐了一个下午,静静欣赏这座屹立千年的建筑,我们不难在他的宗教建筑,例如佛大头和光之教堂等作品中看到万神殿的影子。


+++ 安藤忠雄设计的佛大头 © sohu.com


Reference:


AuthorRethinking The Future Rethinking The Future (RTF) et al. “10 Iconic Structures of Classical Architecture.” RTF | Rethinking The Future, 31 Aug. 2022, www.re-thinkingthefuture.com/architects-lounge/a380-10-iconic-structures-of-classical-architecture/.


Liu, Wen. “Fendi意大利文化宫:现代文艺复兴再起.” 科学猫, www.scicat.cn/lady/fashion/20210116/4605111.html.


Loth, Calder. “The Hephaisteion and Its Adaptations.” Institute of Classical Architecture & Art, www.classicist.org/articles/classical-comments-the-hephaisteion-and-its-adaptations/.

上下滚动查看更多



撰文 | Peiyun

编辑 | 啃啃

主编 | 鹏菲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文章皆是来自互联网,如内容侵权可以联系我们( 微信:bisheco )删除!
友情链接
币圈社群欧易官网